自在的,成為一個快樂的母親
孩子跟我分享,語文老師讓他們看的一篇文章,是諮商心理師 #許皓宜,在《親子天下》網站上寫的。
文章裡面說,每個成人內在都有一個孩子,而這個「內在小孩」有五個分身,分別是(以下是文章的摘要):
1. 神奇小孩:我們心裡覺得「無所不能」的那一面。
2. 孤單小孩:我們心裡覺得「與別人格格不入」的那一面。
3. 貧窮小孩:我們心裡覺得「還想要更多」的那一面。
4. 創傷小孩:我們內心覺得「自己受傷了」的那一面。
5. 永恆小孩:我們內心「抗拒長大」「不想承擔責任」的那一面。
這五個內在小孩的原型,許皓宜心理師在《情緒陰影:心靈整合之父榮格帶你認識內在原型,享受情緒自由》這本書裡面,有更詳細的說明,大家有興趣可以再找書來看。
我分享這一段,是因為我其實很能感受到,身為「母親」,我們內在小孩不斷在潛意識中吶喊與運作的過程。
每個媽媽彷彿都是育兒專家,談起孩子的時候,我們總有說不完的話題,內在那個神奇小孩,帶著我們興奮地成為母親,也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,覺得自己有無限大的創造力。
然而,成為母親之後,我們卻也變成了一座孤島。曾經的朋友,如果沒有一起成為母親,那麼很容易因為妳們彼此在作息、生活與話題的差異,而慢慢漸行漸遠。有多少個夜晚,妳看見朋友穿著時髦的衣服,在IG上打卡,說她們正在某間知名的餐酒館,享受下班時間的美酒佳餚。而妳,卻匆匆忙忙趕回家,換上哺乳衣,把小娃掛在身上餵奶,一面準備晚餐。哺乳衣上,沾有洗不掉奶漬。孤單小孩總在這種時候浮現,懷抱著心愛的孩子,但妳的表情卻五味雜陳。
然後,妳的貧窮小孩,讓妳開始跟那些年輕貌美的同事比較,你甚至很可能跟過去的自己比較。看著曾經的照片,照片上纖細的腰、豐滿的胸部,有彈性的皮膚,有一段時間妳可能不太敢照鏡子,每天清晨在鏡子裡看見的那個,因為睡眠不足而有著熊貓眼,全身皮膚鬆垮、水腫的女人,到底是誰?
比較帶來感傷,創傷小孩覆蓋了妳的意識,讓妳失去了信心,也失去了笑容。有時候,你想要捨棄掉所有的職責,讓永恆小孩帶著妳,流浪到不知名的、沒有孩子哭鬧的地方......
妳也有過這些心情嗎?我知道,很多很多一直努力著的母親,都有一樣的經驗。我曾經在生完老大老二的時候,經歷過產後憂鬱症的陰影,所以我完全能夠理解,在母職的情境中我們的煩惱與不安。
所以,如果妳在育兒的過程中,發現自己陷入了焦慮與憂鬱,請妳不要因為這些經驗而氣餒,更不需要因為這些情緒而自責。
因為這些情緒的產生,並不意味著妳是一個抗壓性低的女人,反而是因為,妳太想做好每一件事,妳太渴望一個更好的自己,太想成為一個完美的女人,而讓自己太累太累,最後陷入憂鬱的迴圈之中。
如果妳正在憂鬱之中,看到這篇文章,不妨試著深呼吸,正視自己的感受,告訴自己:「這些情緒都很正常,我的內在小孩也很正常,有這些想法不是我的錯。」
即使這些情緒讓人不舒服,但我們可以不要因此評價自己,只要靜靜的看見它、感受它。然後,適時的拍拍自己的肩膀,對自己說:「親愛的,妳已經盡力了!妳已經是一個很好、很盡責的媽媽了!放過自己吧!」
這也是我生下老三後,並沒有被憂鬱席捲的原因之一。因為在第三次經歷母職的過程中,我選擇放過自己。做自己能做的,但不預期結果,花更多的時間,去看見自己的內在小孩,去肯定自己的用心,並試著照顧好自己。上班時享受職業婦女的成就感,下班後享受與嫩嬰彼此陪伴的時光。
用這種「活在當下」的心態來生活,我反而能夠更自在的,成為一個快樂的母親。